在全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9月23日下午,红色动漫思政短剧《龙华风云》发布会暨首映式在朵云轩杜比全景声影城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解放日报社指导,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与“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主办,旨在致敬龙华英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活动开场,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的师生们带来了小提琴演奏。随后,现场播放了《龙华风云》的精华剪辑版。这部短剧以龙华烈士的英雄事迹为依托,讲述了一群革命青年被捕入狱后,为保护党内重要同志 “克拉辛” 展开一系列斗争的故事:他们用暗号、密码在狱中传递情报,在复杂环境里揪出叛徒,甚至在生死关头主动提出顶替同志牺牲。而在新增的番外剧情中,死里逃生的青年们立刻奔赴抗日战场 —— 有人放弃逃离的船票,以写作团结民众、投身文化抗战;有人与实业救国的父亲并肩,在敌后为战士输送救命物资;还有人受狱中革命者感染,带领士兵奔赴抗日前线。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副馆长沈申甬介绍,从项目筹备到最终呈现,团队始终围绕 “三个聚焦” 推进:一是聚焦历史真实,二是聚焦形式创新,三是聚焦教育实效。“《龙华风云》不只是一部短剧,更是一堂流动的思政课、一本鲜活的历史教材。” 他期待这部作品能以创新表达打动人心,成为传递英烈精神、培育时代力量的载体,让更多人听见、记住、传承龙华英烈的故事。
为让历史更可感可知,短剧中特别设置了 “龙陵小课堂” 环节。每集结束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讲解员会结合剧情,讲述革命先烈的真实故事,比如罗亦农的长衫、龙华的桃花诗、彭湃的狱中信等。同时,创作团队还加入了不少动漫元素 —— 运用 AI 技术将部分片段生成动漫风格,丰富观感。团队表示,这些设计是为了用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生动再现红色故事,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导演孙祺舜认为,《龙华风云》的创作与以往作品有个最大不同:“它不是由我们这一代人去‘讲述’或‘定义’上一代人的青春,而是让我们和更年轻的生命并肩,重新走进那些同样年轻过、却早已远去的生命故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短剧创作团队的 “大学生浓度” 很高 —— 编剧团队中有两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演员大多是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师生;除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内的龙华监狱原址,其余拍摄场景也都选在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创作团队表示,这次拍摄本身就是一堂大型思政实践课。参与的同学们也坦言,拍摄制作过程中,他们一次次代入革命先烈的故事,追寻先辈足迹,深刻体会到革命的艰辛与英雄的伟大。饰演姜有年的孙昊宇说:“在龙华,穿上戏服、化好妆,真正感受到当时革命先烈的心境,再通过表演呈现出来,这件事特别有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琦不仅是指导教师,还参与了演出,她表示,这段经历能推动同学们今后以更多元的视角,创作符合短视频时代受众需求的精神产品,让他们更有自信和底气地把传播红色文化当作使命,用青年人的力量点燃更多青年人的信仰。
近年来,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联合 “学习强国” 上海学习平台,以红色动漫基地为载体,在思政建设、社会大美育领域持续发力:不仅创作了《为了出发的纪念》《半生归来仍少年》等优质红色动漫,还通过举办红色动漫大赛,鼓励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力量参与红色动漫创作传播,用生动、年轻的方式讲述龙华英烈事迹;去年更探索出沉浸式红色动漫融媒体验课的新形式。今年的《龙华风云》,正是在去年探索基础上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发布会暨首映式落幕,《龙华风云》完整版即将在“学习强国” 上海学习平台等媒体上线,等着每一位观众走进那段热血岁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庾向芳评价,这部短剧恰恰找准了红色故事与当代青年的 “共鸣点”—— 用动漫、短剧这些年轻人熟悉的 “语言”,把20世纪20年代青年面临生死抉择的赤诚与坚定搬上屏幕。对参与创作的青年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洗礼,让思政课的理论力量落到了真实的情感体验里;对更多观众而言,它也为红色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提供了新可能,让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讲解,而是能触摸历史温度、激发青春共鸣的生动教材。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