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新一轮第二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2025年拟支持各省企业数量。从公示名单来看,本轮全国共有1241家企业上榜,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大省的企业数量排名前列。
自2019年培育工作启动以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作为专注细分市场、拥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典型代表,“小巨人”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补齐了不少产业短板,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要经历从初创、成长到成熟多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资金难题。比如,初创期的“小巨人”企业往往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大、市场开拓难、资金回笼慢等问题;进入成长期,“小巨人”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对设备更新升级和产能扩张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成熟期,“小巨人”企业虽已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无论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并购整合,还是对前沿技术的研发储备,都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
当快速成长的“小巨人”遇到兼顾融资与融物属性的融资租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小巨人”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融资租赁能够凭借灵活性与适配性的优势,成为衔接企业稳健运营与持续扩张的重要金融纽带。通过定制化方案,灵活配置额度、利率和期限,精准匹配“小巨人”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特性,成为其突破资金瓶颈、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
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统计数据,2024年以来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0家“小巨人”企业发生了融资租赁业务,累计发生业务5542笔,合同总金额约743.27亿元。
按地区来看,湖北共计185家“小巨人”企业参与融资租赁交易,数量位居第一。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紧随其后,分别有143家、118家、108家和102家“小巨人”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凸显了东部沿海地区“小巨人”企业与融资租赁的高效对接。
从行业分布和企业类型来看,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小巨人”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数量较多,分别为984家和195家,占比分别为75%和15%。在1320家“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主导,达1156家,占比87%。
从为“小巨人”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的机构来看,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占到一半,共140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91家,金融租赁公司50家。
就单个机构而言,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赢金租”)、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远东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业务笔数最多的5家机构,分别为1283笔、793笔、307笔、253笔和229笔,合计业务量占到了总量的一半以上。
强调灵活与个性化
个性化、定制化是融资租赁服务“小巨人”企业的核心准则,金融租赁公司积极跳出传统融资模式的刻板框架,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精准适配其发展阶段和业务场景。
比如,永赢金租年初为浙江一家聚焦集成电路芯片配件制造、正面临28纳米制程市场窗口期的初创企业量身定制了3年期1200万元半导体加工设备直租方案,45天就完成设备采购和安装调试,一个多月企业产能提升30%,良品率突破99.8%,打通了企业扩产的“最后一公里”。
同样受益于定制化融资租赁方案的,还有天津一家专注于铲运机械生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了解,该企业虽然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缺乏借助金融工具拓展市场的经验。这对于行业竞争加剧、急需扩大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掣肘。
江苏金租(600901)在了解到上述情况后,迅速调研该企业的产品以及客户,了解企业对融资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最终制定了特色化的租赁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销售推土机设备超百台。
可以看到,融资租赁与“小巨人”企业的结合,不仅仅是资金与设备的简单对接,更是深度的产业融合,它像一条纽带,将金融资本、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紧密串联,在推动“小巨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扩大市场版图、完善产业链布局的同时,也促使融资租赁行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专业能力,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良性生态。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种良性生态的构建,既离不开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也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有力推动。
“我们将坚持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高标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以优质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政策层面,今年5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科技领域项目融资特点,进一步理顺内部贷款开展机制,按照风险可控、合规透明、财务可持续原则,合理确定贷款价格和期限、考核激励要求等,支持科技发展。
尽管融资租赁在服务“小巨人”企业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行业实践来看,“小巨人”企业多聚焦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关,其核心设备往往具有专用性强、二手市场流通性差的特点,这使得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处置环节可能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风控难度高于传统制造业。
另外,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完善的政策配套、密集的产业集群,融资租赁对“小巨人”企业的渗透率相对较高,而中西部一些“小巨人”企业仍面临融资租赁服务覆盖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在设备引进、产能扩张等关键时点难以获得充足的融资租赁支持,延缓了其技术成果转化与扩产的进程。这种区域服务的不均衡,反映出融资租赁公司在服务下沉的过程中,对“小巨人”企业的需求挖掘、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